移動視唱法的小調問題(「視唱」系列之三)

 在「視唱」系列的上一篇文章,筆者介紹了固定視唱法(fixed-do solfége)和移動視唱法(movable-do solfége)並討論了它們的優劣。而移動視唱法在處理小調方面,有兩種方法,它們分別是小調唱 “la” 和 小調唱 “do"。


小調唱 "la"(la-based minor)


香港慣用的視唱法,小調唱 "la” 的意思是把小調的第一個音級(scale-degree)唱成 “la” 。這種視唱法強調相對調性(relative keys),因為一個大調音階和它的相對小調音階都是用同一套音節(syllable),學生只需要多學 “fi” 和 “si” 就能唱旋律小調(melodic minor)和和聲小調(harmonic minor)的音階。閱譜方面,使用相對調性轉調的音樂(例如 C 大調轉至 A 小調)將變得非常易唱。然而,自小受這種視唱法訓練的學生,未必會發現其缺點 - 當小調的主音(tonic)唱 “la” ,就會衍生出兩套音節系統,大調和小調的主音以不同的音節代表,令音節不能反映其音級功能(scale-degree function)。若課堂以視唱方式來進行教學(大學一年級的音樂課),小調唱 “la" 會造成一些違反直覺的效果,例如大調屬和弦(dominant)的組成音會唱作 "sol"、"ti"、"re",而小調的屬和弦卻唱作 "mi"、"si"、"ti"(換言之,把 ”sol” 說成屬和弦的根音(root)並不能用於小調)。


小調唱 "do"(do-based minor)

小調唱 "do” 就是把小調的第一個音級唱成 “do” ,這種視唱法強調 “do” 作為調性中心(tonal center),把大小調所使用的音節統一了,所以在學習平衡調性 (parallel keys)時會較方便。小調的第三音會因為與第二音只差半度而唱成 “me” ,旋律小調的第六和第七音因與其平衡大調相同,所以照樣唱作 “la” 和 “ti";和聲小調的第六音因降半度而唱成 "le",如以這種視唱法來教不同調的音階,則以平衡調性排序為佳,教相對調性則需要小心處理。閱譜方面,使用平衡調性轉調的音樂(例如 C 大調轉至 C 小調)將變得非常易唱。小調唱 "do” 的另一好處就是所唱的音節能反映其音級功能,有利長遠的樂理和練耳學習。例如屬和弦的組成音會唱作 “sol"、"ti"、"re",而非違反直覺的 "mi"、"si"、"ti",這樣一來,討論有傾向性的音級 (tendency tones)、對比不同調式(mode)的旋律等練習,就沒有小調唱 "la” 的缺點了。

最後,筆者想介紹「視唱」系列的最後一種音高視唱法 - 音級數字。


音級數字(scale-degree numbers)

音級數字的邏輯和小調唱 “do” 一樣,都是以同一個音節代表大小調的主音,只是以數字的英文讀音作為音節,例如第一音會唱成 “one”;第二音會唱成 “two” ,如此類推。升降號(accidentals)的處理方面,較常見的就是照用同樣的音級數字來唱(例如 C-sharp 在 C 大調照唱 “one”),只是在音高上自行作出調整,另一方法就是把升號唱成 “raised”;降號唱成 “low”。前者對音準的自覺性要求較高,因為同一音節同時代表兩個十分相近的音高;後者較為可取,然而未能分辨哪一個音級使用了升降號。學生通常在大學階段才會接觸這種視唱法,但以筆者的教學經驗, 音級數字是非常容易上手的。至於幼兒學生是否適合使用音級數字,筆者還未有足夠的經驗去作定論,但音級數字對於中至高階的學生不失為一種有用的第二視唱語言(second language)。


C 大調音階


A 旋律小調音階



留言

熱門文章